精准绣出幸福花 滴灌滋润贫困田

本报记者 祁 博 商丘网—商丘日报 2017-05-23 08:08

5月的阳光已经初显炎热,脱贫攻坚的热潮更是一浪接着一浪。

在睢阳区郭村镇沈梅村,史有方每天一早起来,先是打扫过自己的院子和门前平实坚硬的水泥路,然后去喂养家里的4头母猪。对于区里通过到户增收项目给他置办的这几头母猪,史有方照料起来格外细心。自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,像史有方这样逐渐告别贫困的越来越多,幸福生活在脱贫攻坚的滴灌中开出美丽的花朵。

我市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辖市之一,2014年年底,我市有贫困人67.4万、贫困村842个;截至2016年年底,有贫困村455个、贫困人口25万人,分别占全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8.9%、9.3%,贫困人口数居全省第4位。

市委书记王战营始终强调,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,是第一民生工程。为落实好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,我市以“马上办抓落实”推进工作机制和“三·五”基层工作日制度为主要形式,用“绣花”的功夫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。

2016年,全市完成15.7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,占目标任务的102%,有120个贫困村退出了贫困序列,圆满完成了年度脱贫目标任务。今年,我市计划完成7.3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,27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。截至一季度,全市已下达各级财政资金3.12亿元,整合涉农资金684万元,完成1.212万人脱贫,占目标任务的16.42%。

全面脱贫始于精准

5月15日至17日,根据市委统一安排,结合“三·五”基层工作日制度,我市开展了市、县、乡三级联动,全市共有29518名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工作,全力做好脱贫攻坚档卡规范和整改工作。这是我市在脱贫攻坚工作方面从“大水漫灌”向“精准滴灌”转变、从面上“贴花”向细致“绣花”转变的重要体现。

扶贫开发贵在精准、重在精准,成败之举在于精准。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和脱贫的基础性工作,只有精准识别了扶贫对象,才可能确保扶贫资金、扶贫资源和扶贫力量精准配置到户到人。

2016年,我市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、建档立卡进行了多次“回头看”,对贫困人口开展“再核实”工作。经过核实,退出3.78万贫困人口、新进4.06万贫困人口,精准识别率在98%以上,贫困人口基本保持了进退平衡。

今年,根据全省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议精神,我市制定了脱贫攻坚“6633”晋位争优工作目标,围绕对标扶持对象精准、项目安排精准、资金使用精准、措施到户精准、因村派人精准、脱贫成效精准“六个精准”,落实对问题一村一村查摆、对档卡一户一户校准、对帮扶一项一项落实、对资金一笔一笔审核、对政策一条一条落地、对责任一级一级到人“六个一”举措,通过集中整改,实现了贫困户识别零差错、贫困户退出零差错、扶贫资金使用零差错,精准度明显提高、认同度明显提高的目标。

脱贫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

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贫困户刘桂珍去年年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,说起这件事,她充满了感激之情。位于民权县黄河故道申甘林带树荫下的食用菌产业园,改变了很多如刘桂珍等人的贫困身份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脱贫也要致富,产业扶贫至关重要,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,因地制宜、创新完善。”要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,最终还要靠产业扶贫。

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,全市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,立足优势,多业并举,形成了“1+N”多种模式。2016年,全市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.5亿元,带动贫困人口11.2万人,人均从产业扶贫项目中收益1500多元。

今年,我市在产业扶贫模式上再次进行了创新,确立了产业发展五种带动模式,即通过主导产业带动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、龙头企业带动、能人合作带动、政府奖补带动等,增强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效果。在各县(区)开展“扶贫车间”全推动工作,做到“一乡一园”——一个乡镇有一个扶贫就业创业孵化园区,“一村一点”——一个村有一个“扶贫车间”或规模化种植点、养殖点、加工点、电商点,“一户一策”——每个贫困户有完备的扶持政策。

在产业发展上,我市制订了《商丘市2017年度产业扶贫工作计划》,建立了《2017年产业扶贫工作目标台账》,在全市大力开展贫困群众富口袋、富脑袋的“双富工程”。

政策兜底提高救助精准度

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。在政策兜底方面,我市做到应保尽保、应退尽退。针对贫困群众尤其是那些无技能、无劳动能力的特殊群体,只能依靠政府进行兜底才能保障生活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,我市进一步加大对这部分群众的关心照顾力度,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,在低保、“五保”、大病医疗保险、新农合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,做到应保尽保。同时,在办理低保、“五保”等保障时,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程序严格把关,对现有的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低保、“五保”人员坚决清理退出,消除“人情保”“关系保”等问题。

以社会保障为抓手,实现贫困户兜底脱贫。全市通过对低保人员再摸底再排查,做好了农村低保和扶贫“两线合一”工作,对没有脱贫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。2016年,全市已将符合条件的4.1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救助范围;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.88亿元,对2.57万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,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保障问题。对各阶段贫困学生实施了全覆盖的保障和资助政策,累计受助学生122万人次,发放资助资金11.1亿元,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。如虞城县通过医疗兜底报销、政府兜底养老、农业兜底保险、公共服务兜底投入等四项举措,补齐了因病、养老、因灾、非贫困村投入等四块短板;睢县实行贫困群众农合参保全免费、上学困难全救助、住房困难全改建、特困人员全兜底等政策,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。

今年一季度,我市对特困人员进行了全面排查,共认定特困人员5.03万人,新增农村特困人员1.1万人。

压实责任确保脱贫攻坚扎实推进

打赢脱贫攻坚战,最核心最突出的是狠抓落实,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压实责任。

明确行业责任。全市各行业各部门立足职能、明确职责,加大政策、资金、项目倾斜力度,拿出了很多硬办法、实举措,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。2016年,市交通局投资13.4亿元,修建农村公路1379公里,缓解了出行难问题;市水利局解决了1.8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;市住建局投入资金1.88亿元,实施了2.6万户的危房改造。

压实帮扶责任。全市建立了帮扶全覆盖机制,市直派驻第一书记118名,各县(区)派驻帮扶工作队744个;帮扶责任人3万余名,做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、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人,特别是我市“三·五”基层工作日制度的建立,为贫困群众搭建了表达合理诉求的平台,密切了党员干部同贫困群众的血肉联系,在全省开创了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群众的新举措。今年,我市更新了驻村第一书记,对工作能力不强、不能适应驻村工作的第一书记进行了及时召回,强化了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。

激发社会责任。全市坚持党政引领、多元主体、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,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,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“百企帮百村”“巾帼扶贫”等活动,充实了社会大扶贫格局。2016年,全市民营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246个,投入帮扶资金2750万元,帮扶贫困户4.53万户,提供种植、养殖帮扶项目182个,培训贫困人口1万人,帮助1万余名贫困人口就业,在爱心企业和贫困人群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桥梁。

推荐阅读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 2003-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

首页  |  商丘  |  专题  |  网视  |  图片  |  金融  |  房产  |  汽车  |  教育  |  健康  |  旅游  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商丘要闻
精准绣出幸福花 滴灌滋润贫困田
2017-05-23 08:08   本报记者 祁 博   商丘网—商丘日报   我要评论 

5月的阳光已经初显炎热,脱贫攻坚的热潮更是一浪接着一浪。

在睢阳区郭村镇沈梅村,史有方每天一早起来,先是打扫过自己的院子和门前平实坚硬的水泥路,然后去喂养家里的4头母猪。对于区里通过到户增收项目给他置办的这几头母猪,史有方照料起来格外细心。自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,像史有方这样逐渐告别贫困的越来越多,幸福生活在脱贫攻坚的滴灌中开出美丽的花朵。

我市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辖市之一,2014年年底,我市有贫困人67.4万、贫困村842个;截至2016年年底,有贫困村455个、贫困人口25万人,分别占全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8.9%、9.3%,贫困人口数居全省第4位。

市委书记王战营始终强调,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,是第一民生工程。为落实好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,我市以“马上办抓落实”推进工作机制和“三·五”基层工作日制度为主要形式,用“绣花”的功夫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。

2016年,全市完成15.7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,占目标任务的102%,有120个贫困村退出了贫困序列,圆满完成了年度脱贫目标任务。今年,我市计划完成7.3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,27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。截至一季度,全市已下达各级财政资金3.12亿元,整合涉农资金684万元,完成1.212万人脱贫,占目标任务的16.42%。

全面脱贫始于精准

5月15日至17日,根据市委统一安排,结合“三·五”基层工作日制度,我市开展了市、县、乡三级联动,全市共有29518名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工作,全力做好脱贫攻坚档卡规范和整改工作。这是我市在脱贫攻坚工作方面从“大水漫灌”向“精准滴灌”转变、从面上“贴花”向细致“绣花”转变的重要体现。

扶贫开发贵在精准、重在精准,成败之举在于精准。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和脱贫的基础性工作,只有精准识别了扶贫对象,才可能确保扶贫资金、扶贫资源和扶贫力量精准配置到户到人。

2016年,我市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、建档立卡进行了多次“回头看”,对贫困人口开展“再核实”工作。经过核实,退出3.78万贫困人口、新进4.06万贫困人口,精准识别率在98%以上,贫困人口基本保持了进退平衡。

今年,根据全省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议精神,我市制定了脱贫攻坚“6633”晋位争优工作目标,围绕对标扶持对象精准、项目安排精准、资金使用精准、措施到户精准、因村派人精准、脱贫成效精准“六个精准”,落实对问题一村一村查摆、对档卡一户一户校准、对帮扶一项一项落实、对资金一笔一笔审核、对政策一条一条落地、对责任一级一级到人“六个一”举措,通过集中整改,实现了贫困户识别零差错、贫困户退出零差错、扶贫资金使用零差错,精准度明显提高、认同度明显提高的目标。

脱贫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

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贫困户刘桂珍去年年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,说起这件事,她充满了感激之情。位于民权县黄河故道申甘林带树荫下的食用菌产业园,改变了很多如刘桂珍等人的贫困身份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脱贫也要致富,产业扶贫至关重要,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,因地制宜、创新完善。”要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,最终还要靠产业扶贫。

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,全市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,立足优势,多业并举,形成了“1+N”多种模式。2016年,全市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.5亿元,带动贫困人口11.2万人,人均从产业扶贫项目中收益1500多元。

今年,我市在产业扶贫模式上再次进行了创新,确立了产业发展五种带动模式,即通过主导产业带动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、龙头企业带动、能人合作带动、政府奖补带动等,增强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效果。在各县(区)开展“扶贫车间”全推动工作,做到“一乡一园”——一个乡镇有一个扶贫就业创业孵化园区,“一村一点”——一个村有一个“扶贫车间”或规模化种植点、养殖点、加工点、电商点,“一户一策”——每个贫困户有完备的扶持政策。

在产业发展上,我市制订了《商丘市2017年度产业扶贫工作计划》,建立了《2017年产业扶贫工作目标台账》,在全市大力开展贫困群众富口袋、富脑袋的“双富工程”。

政策兜底提高救助精准度

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。在政策兜底方面,我市做到应保尽保、应退尽退。针对贫困群众尤其是那些无技能、无劳动能力的特殊群体,只能依靠政府进行兜底才能保障生活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,我市进一步加大对这部分群众的关心照顾力度,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,在低保、“五保”、大病医疗保险、新农合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,做到应保尽保。同时,在办理低保、“五保”等保障时,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程序严格把关,对现有的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低保、“五保”人员坚决清理退出,消除“人情保”“关系保”等问题。

以社会保障为抓手,实现贫困户兜底脱贫。全市通过对低保人员再摸底再排查,做好了农村低保和扶贫“两线合一”工作,对没有脱贫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。2016年,全市已将符合条件的4.1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救助范围;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.88亿元,对2.57万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,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保障问题。对各阶段贫困学生实施了全覆盖的保障和资助政策,累计受助学生122万人次,发放资助资金11.1亿元,确保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。如虞城县通过医疗兜底报销、政府兜底养老、农业兜底保险、公共服务兜底投入等四项举措,补齐了因病、养老、因灾、非贫困村投入等四块短板;睢县实行贫困群众农合参保全免费、上学困难全救助、住房困难全改建、特困人员全兜底等政策,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。

今年一季度,我市对特困人员进行了全面排查,共认定特困人员5.03万人,新增农村特困人员1.1万人。

压实责任确保脱贫攻坚扎实推进

打赢脱贫攻坚战,最核心最突出的是狠抓落实,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压实责任。

明确行业责任。全市各行业各部门立足职能、明确职责,加大政策、资金、项目倾斜力度,拿出了很多硬办法、实举措,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。2016年,市交通局投资13.4亿元,修建农村公路1379公里,缓解了出行难问题;市水利局解决了1.8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;市住建局投入资金1.88亿元,实施了2.6万户的危房改造。

压实帮扶责任。全市建立了帮扶全覆盖机制,市直派驻第一书记118名,各县(区)派驻帮扶工作队744个;帮扶责任人3万余名,做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、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人,特别是我市“三·五”基层工作日制度的建立,为贫困群众搭建了表达合理诉求的平台,密切了党员干部同贫困群众的血肉联系,在全省开创了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群众的新举措。今年,我市更新了驻村第一书记,对工作能力不强、不能适应驻村工作的第一书记进行了及时召回,强化了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。

激发社会责任。全市坚持党政引领、多元主体、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,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,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“百企帮百村”“巾帼扶贫”等活动,充实了社会大扶贫格局。2016年,全市民营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246个,投入帮扶资金2750万元,帮扶贫困户4.53万户,提供种植、养殖帮扶项目182个,培训贫困人口1万人,帮助1万余名贫困人口就业,在爱心企业和贫困人群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桥梁。

责任编辑: 贺宇
 相关阅读:
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>>
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...
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...
睢阳区公用事业局: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
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
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>>
“两城”联创在行动
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...
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...
超载了
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>>
   
    版权声明: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禁止复制、转载或建立镜像等。联系电话:0370-2628098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网站地图

主管: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: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:0370-2628098

    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0120156001 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     

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  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  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