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立“零容忍”制度 让欺凌远离校园

周 畅 商丘网——商丘日报 2021-02-01 11:15

校园是书香之园,也是法治之地。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之后,不仅要第一时间妥善处理,还要反思为何没能防患于未然,为何没能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。

最近有两则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新闻:一是安徽一名13岁女生在厕所内被两名女生掌掴64次后晕厥,相关视频在网络热传,涉事学校校长被免职、责任教师被停课;二是教育部日前印发《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》,要求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,对所有中小学校和在校学生开展全面排查。

虽然“耳光事件”已得到处理,但校园欺凌事件不能总是事后解决。近几年,类似的校园欺凌事件已非个案,需要学校、教师、教育部门、家长深刻反思。此次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专项治理行动,向全社会传递了清晰信号,希望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。

校园是书香之园,也是法治之地。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之后,不仅要第一时间妥善处理,还要反思为何没能防患于未然,为何没能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。那些耳光,打在被欺凌的学生身上,也打在不作为、不会作为的教育工作者身上。其他各类学校都应当引以为戒、警钟长鸣,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在自己这里。

尽管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”,但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时,对学生负有引导之责的老师和学校,都应当积极作为,把校园欺凌事件消除在萌芽阶段。

只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,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“零容忍”的制度,真正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预警能力,才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,让校园欺凌行为没有土壤。

明确不可为的红线,也十分必要。教育部近日在官网就有关校园欺凌的提案答复称,将推动从法律层面建立校园欺凌防控机制,学生欺凌防治相关内容已纳入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修订草案之中。

法律法规在不断进步,教育工作者和管理机构也应当向学生普及、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,让有潜在施暴倾向的人了解施暴的后果、让被欺凌者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。

校园欺凌行为的引发因素有很多,教育工作者、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,不能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,而是应当主动作为。比如,要加强家校联动,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变化,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保护;比如,要构建更和谐的师生关系,在学生不愿向家长吐露心声时,有可以倾诉的途径和寻求帮助的渠道;比如,做好学生心理疏导,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化解。

本该温馨的校园,不应成为欺凌者的温床和被欺凌者的噩梦。成才先成人,不管是家长、学校还是教育部门,都应当回归教育本源,以培养健全人格、终身学习能力、求知创新的朝气等为目标,而非仅仅以分数为导向,以不出问题为准绳。

我们期待校园阳光普照、师生和谐、教学相长,成为每一个学生美好的青春记忆。

编辑: 田戈   责任编辑:李瑾瑜

推荐阅读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 2003-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

首页  |  商丘  |  专题  |  网视  |  图片  |  金融  |  房产  |  汽车  |  教育  |  健康  |  旅游  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应天时评
建立“零容忍”制度 让欺凌远离校园
2021-02-01 11:15   周 畅   商丘网——商丘日报   我要评论 

校园是书香之园,也是法治之地。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之后,不仅要第一时间妥善处理,还要反思为何没能防患于未然,为何没能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。

最近有两则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新闻:一是安徽一名13岁女生在厕所内被两名女生掌掴64次后晕厥,相关视频在网络热传,涉事学校校长被免职、责任教师被停课;二是教育部日前印发《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》,要求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,对所有中小学校和在校学生开展全面排查。

虽然“耳光事件”已得到处理,但校园欺凌事件不能总是事后解决。近几年,类似的校园欺凌事件已非个案,需要学校、教师、教育部门、家长深刻反思。此次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专项治理行动,向全社会传递了清晰信号,希望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。

校园是书香之园,也是法治之地。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之后,不仅要第一时间妥善处理,还要反思为何没能防患于未然,为何没能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。那些耳光,打在被欺凌的学生身上,也打在不作为、不会作为的教育工作者身上。其他各类学校都应当引以为戒、警钟长鸣,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在自己这里。

尽管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”,但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时,对学生负有引导之责的老师和学校,都应当积极作为,把校园欺凌事件消除在萌芽阶段。

只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,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“零容忍”的制度,真正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预警能力,才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,让校园欺凌行为没有土壤。

明确不可为的红线,也十分必要。教育部近日在官网就有关校园欺凌的提案答复称,将推动从法律层面建立校园欺凌防控机制,学生欺凌防治相关内容已纳入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修订草案之中。

法律法规在不断进步,教育工作者和管理机构也应当向学生普及、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,让有潜在施暴倾向的人了解施暴的后果、让被欺凌者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。

校园欺凌行为的引发因素有很多,教育工作者、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,不能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,而是应当主动作为。比如,要加强家校联动,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变化,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保护;比如,要构建更和谐的师生关系,在学生不愿向家长吐露心声时,有可以倾诉的途径和寻求帮助的渠道;比如,做好学生心理疏导,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化解。

本该温馨的校园,不应成为欺凌者的温床和被欺凌者的噩梦。成才先成人,不管是家长、学校还是教育部门,都应当回归教育本源,以培养健全人格、终身学习能力、求知创新的朝气等为目标,而非仅仅以分数为导向,以不出问题为准绳。

我们期待校园阳光普照、师生和谐、教学相长,成为每一个学生美好的青春记忆。

编辑: 田戈   责任编辑:李瑾瑜
  相关阅读:
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>>
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...
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...
网友留言选登(1月28日)
梁园区市政建设局持续抽污多日 路面已无积水
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>>
气温回升 暖意融融
我们的节日春节
义写春联送祝福
红红火火迎新年
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>>
    版权声明: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禁止复制、转载或建立镜像等。联系电话:0370-2628098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网站地图

主管: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: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:0370-2628098

    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0120156001 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     

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  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  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