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沙上的绿色远征

本报记者 侯国胜 闫鹏亮 商丘网—商丘日报 2018-04-19 07:57

如今,民权林场经营面积达6.9万亩,林木蓄积总量18.7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达79.7%,成为豫东重要的生态屏障。 本报记者 魏文慧 摄

这份文件,来得悄无声息,但却在民权林场引起了震动。

4月4日,河南省林业厅发出《关于向商丘市民权林场学习活动的通知》,要求全省林业系统向民权林场学习。

在林场工作和生活了63年的老场长康心玉感慨地说:“我们几十年、几代人就干了种树一件事,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呀!”包括现任的林场领导班子和职工,也都觉得自己干的事很普通。

这是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劳动集体!他们不忘初心,久久为功。

68年来,三代人持续接力,在黄沙与盐碱地上,凭着坚韧不拔,筑起了6.9万亩的“绿色长城”,这就是名列“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”之一的民权林场申甘林带。

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!今春,民权县又雄心勃勃地提出再造3.6万亩生态林带的建设构想,接棒永不停步的绿色远征。

一锹锹种出来的“绿色长城”

清明节后,又接连下了几场春雨。一碧万顷的民权林场申甘林带更显生机:一片片森林“接应”蓝天,一排排幼苗绵延新绿,一方方花海显出“清水出芙蓉”的百般妩媚。在这湿润而甜蜜的空气中驱车前行,我们很难想到,这里曾经是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。

“一碗饭,半碗沙,吃顿饭,硌掉牙”;“东望黄沙不长草,西看盐碱苗不生”。据《黄河志》和《民权县志》记载,黄河决口改道,留下了绵延不绝的沙丘群。在此后风沙猖狂的近百年间,这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“好过的阎王殿,难过的民权县”,道尽当年这里的贫瘠与悲凉。

“固风沙、除涝灾、治盐碱,要想过上好日子,必须翻过这‘三座大山’。”很多老职工提起当时的困难,仍然唏嘘感叹。

1949年12月,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了豫东沙荒造林管理处,这便是民权林场的前身。1962年,管理处被收归林业部,更名为林业部河南省商丘机械林场。

作为林场的第一个中专生和首任场长,1955年毕业于洛阳林校分配至此的康心玉经历了它的艰难与沧桑。

“沙窝深,随便一脚踩下去就能到脚踝,只一下沙子就把鞋灌满了,所以,大家都养成了不穿鞋的习惯,光着脚、拉着几十斤重的草绳,一边规划行距和株距,一边用大铁锹挖坑栽树。日复一日,每天在沙窝里扑腾不少于15公里。”康心玉说。

栽树难,守护更难。三年困难时期,这里的槐花和榆钱让周边成千上万的人免于饥荒。但随着大面积林木被毁,风沙再现。

毁了,栽;再毁,再栽!这个在黄沙中走出来的群体,没有一个人在在栽树面前彷徨和退缩。

育苗、施肥、规划、栽种、管护,这无休止的重复与坚守,体现着根植于内心的精神力量。

黄沙起,黄沙落。从一亩苗到万亩林,绿色的希望顶天立地。

1997年,林场更名为商丘市民权林场。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,民权林场人陷入了生活朝不保夕的状态。有的人离开了,但大多数人选择了坚守,即使最困难时每年只发3个月工资,他们都没有停止手里的工作。

“饿着肚子也要栽树!”“再苦再难都不能毁林!”这是精神的坚守,这是不变的初心。

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,黄沙盐碱换新颜。

如今,民权林场经营面积达6.9万亩,林木蓄积总量18.7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达79.7%,成为豫东重要的生态屏障。

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事业接力

为留下佟超然,康心玉没少下功夫。

作为林场的第一位大学生,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佟超然是林场划归林业部后下派开展工作的。林场划归地方后,佟超然有一次上调的机会。

“但上调函被我扣下啦!他不能走!像他这学历的人,稀缺得很,一走,这科技育苗就黄了!”康心玉望着身旁曾经的老搭档、林场原总工程师佟超然说,“为留下他,我在地委等了三天,找到了当时的地委书记说明情况。”

没走成的佟超然根本没去想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。“听从组织安排,在哪里有用,就在哪里发光。”

在他的带领下,民权林场的杨树、刺槐良种选育始终领先全国,提高了沙区垦荒植树的成活率,强化了林带防风固沙功能。

人才,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。

改革开放后,全国各地都急需人才,但民权林场这片偏远闭塞之地却是人才“富矿”:留下的都是大中专毕业生,各个科室都有技术能手,连办公室主任都是科技人员。

现在的林场副书记吴思巍,副场长石立忠,总工程师、教授级高工徐兰成,还有绝大多数的分场场长都是那时候留下并成长起来的。

事业的传承,让很多林场人把这里当作“家”,把一草一木视作生命。

副厂长翟鲁民是一家三代林场人。父亲翟际发是出了名的“老黄牛”。83岁的老人,至今只要一提起种树就两眼放光。他说:“种树,就是种命,绿化事业到死都不能忘。”

儿子翟文杰自小受祖辈父辈熏陶,大学报考了园林规划设计专业。至今已在林场工作了11个年头。

人才的接力推动着科技的进步。

现在,这里已经成为国家林业战略储备库和林业科研的重要基地。中国林科院、河南省林科院、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30多个科研项目、实验实习基地落户于此。

从黄沙盐碱到林茂果丰,从毁坏到繁荣,这是一代代人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接力,更是一代代党员在发挥中流砥柱作用。

康心玉党龄已经足足60年,他就是这里的“定海神针”。佟超然、吴思巍、石立忠、徐兰成以及绝大多数分厂负责人都是超过30年党龄的老党员。

他们是这片林海的缔造者、守护者,同时,他们还肩负着传帮带的作用。

沐浴着党的十八大春风,林场更加强了对年轻党员的培育与锻炼。林场场长王伟说,要让年轻党员都下到一线去,和新培育的幼苗一起成长。

如今,30多岁的潘斌、申子双等一批年轻党员已在西河、申集等林场摸爬滚打多年,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。

新征程 再出发

从3月15日到4月18日,李敕一次都没回过家。

从早上6点到晚上7点,他都忙着栽树。

“以前,我搞过养殖、当过司机,漂到外面啥都干。现在归了队,感到有使不完的劲。”李敕说。

上世纪90年代以来,林场一直处于经济困难状态。为了职工生计,林场把一些地承包给职工,作为工资的替代。自此,包括李敕在内的“承包职工”开始自谋生路。

2016年,国有林场改革在我省全面铺开,“承包职工”陆续返岗。2018年,国有林场改为财政全额拨款,再加上民权县每年260万元的财政支持,职工生活有了保障。

新征程,再出发。

有了岗位、有了工资,这批归队的职工为林场发展注入了蓬勃力量。其中,有7名新到岗职工,用了不到20天就栽了520多亩方块林和7900多米行道树。

人心齐,活力足,林场的生态经济效益日益凸显。

林场森林植被和林地土壤总固碳量、40公里的骨干林带对120万亩农田的保护、涵养水源以及净化水质等多个方面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每年可达6.96亿元。

其实,远不止这些。

上万亩的葡萄、苹果、花生在林间生长,大量芍药、丹参、牡丹在林间绽放,还有一个个扶贫基地正在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。程庄镇发展林下香菇种植,实现了全镇2691户贫困户全覆盖,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。

让人期待的还有民权县提出的“黄河故道生态走廊”建设构想。以申甘林带为核心,沿黄河故道再造3.6万亩生态林带,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。

抚今追昔,我们无法不感叹于一代代民权林场人的执着与坚守,正是因为他们,沙荒盐碱地才变成了“河南塞罕坝”,成为闻名全国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样板。

正如省林业厅在《通知》中所说,我们要学习民权林场人爱岗敬业、忠于职守的优良品质,学习民权林场艰苦创业、始终保持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,学习民权林场的绿色发展新思路——

学习民权林场精神,这片平原林海就会更有希望。

迎着新时代的新希望,这里正在向绿色发展的更高层次迈进,正在为国家林业战略安全贡献着民权力量。

推荐阅读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 2003-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

首页  |  商丘  |  专题  |  网视  |  图片  |  金融  |  房产  |  汽车  |  教育  |  健康  |  旅游  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头条
黄沙上的绿色远征
2018-04-19 07:57   本报记者 侯国胜 闫鹏亮   商丘网—商丘日报   我要评论 

如今,民权林场经营面积达6.9万亩,林木蓄积总量18.7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达79.7%,成为豫东重要的生态屏障。 本报记者 魏文慧 摄

这份文件,来得悄无声息,但却在民权林场引起了震动。

4月4日,河南省林业厅发出《关于向商丘市民权林场学习活动的通知》,要求全省林业系统向民权林场学习。

在林场工作和生活了63年的老场长康心玉感慨地说:“我们几十年、几代人就干了种树一件事,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呀!”包括现任的林场领导班子和职工,也都觉得自己干的事很普通。

这是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劳动集体!他们不忘初心,久久为功。

68年来,三代人持续接力,在黄沙与盐碱地上,凭着坚韧不拔,筑起了6.9万亩的“绿色长城”,这就是名列“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”之一的民权林场申甘林带。

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!今春,民权县又雄心勃勃地提出再造3.6万亩生态林带的建设构想,接棒永不停步的绿色远征。

一锹锹种出来的“绿色长城”

清明节后,又接连下了几场春雨。一碧万顷的民权林场申甘林带更显生机:一片片森林“接应”蓝天,一排排幼苗绵延新绿,一方方花海显出“清水出芙蓉”的百般妩媚。在这湿润而甜蜜的空气中驱车前行,我们很难想到,这里曾经是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。

“一碗饭,半碗沙,吃顿饭,硌掉牙”;“东望黄沙不长草,西看盐碱苗不生”。据《黄河志》和《民权县志》记载,黄河决口改道,留下了绵延不绝的沙丘群。在此后风沙猖狂的近百年间,这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“好过的阎王殿,难过的民权县”,道尽当年这里的贫瘠与悲凉。

“固风沙、除涝灾、治盐碱,要想过上好日子,必须翻过这‘三座大山’。”很多老职工提起当时的困难,仍然唏嘘感叹。

1949年12月,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了豫东沙荒造林管理处,这便是民权林场的前身。1962年,管理处被收归林业部,更名为林业部河南省商丘机械林场。

作为林场的第一个中专生和首任场长,1955年毕业于洛阳林校分配至此的康心玉经历了它的艰难与沧桑。

“沙窝深,随便一脚踩下去就能到脚踝,只一下沙子就把鞋灌满了,所以,大家都养成了不穿鞋的习惯,光着脚、拉着几十斤重的草绳,一边规划行距和株距,一边用大铁锹挖坑栽树。日复一日,每天在沙窝里扑腾不少于15公里。”康心玉说。

栽树难,守护更难。三年困难时期,这里的槐花和榆钱让周边成千上万的人免于饥荒。但随着大面积林木被毁,风沙再现。

毁了,栽;再毁,再栽!这个在黄沙中走出来的群体,没有一个人在在栽树面前彷徨和退缩。

育苗、施肥、规划、栽种、管护,这无休止的重复与坚守,体现着根植于内心的精神力量。

黄沙起,黄沙落。从一亩苗到万亩林,绿色的希望顶天立地。

1997年,林场更名为商丘市民权林场。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,民权林场人陷入了生活朝不保夕的状态。有的人离开了,但大多数人选择了坚守,即使最困难时每年只发3个月工资,他们都没有停止手里的工作。

“饿着肚子也要栽树!”“再苦再难都不能毁林!”这是精神的坚守,这是不变的初心。

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,黄沙盐碱换新颜。

如今,民权林场经营面积达6.9万亩,林木蓄积总量18.7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达79.7%,成为豫东重要的生态屏障。

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事业接力

为留下佟超然,康心玉没少下功夫。

作为林场的第一位大学生,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佟超然是林场划归林业部后下派开展工作的。林场划归地方后,佟超然有一次上调的机会。

“但上调函被我扣下啦!他不能走!像他这学历的人,稀缺得很,一走,这科技育苗就黄了!”康心玉望着身旁曾经的老搭档、林场原总工程师佟超然说,“为留下他,我在地委等了三天,找到了当时的地委书记说明情况。”

没走成的佟超然根本没去想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。“听从组织安排,在哪里有用,就在哪里发光。”

在他的带领下,民权林场的杨树、刺槐良种选育始终领先全国,提高了沙区垦荒植树的成活率,强化了林带防风固沙功能。

人才,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。

改革开放后,全国各地都急需人才,但民权林场这片偏远闭塞之地却是人才“富矿”:留下的都是大中专毕业生,各个科室都有技术能手,连办公室主任都是科技人员。

现在的林场副书记吴思巍,副场长石立忠,总工程师、教授级高工徐兰成,还有绝大多数的分场场长都是那时候留下并成长起来的。

事业的传承,让很多林场人把这里当作“家”,把一草一木视作生命。

副厂长翟鲁民是一家三代林场人。父亲翟际发是出了名的“老黄牛”。83岁的老人,至今只要一提起种树就两眼放光。他说:“种树,就是种命,绿化事业到死都不能忘。”

儿子翟文杰自小受祖辈父辈熏陶,大学报考了园林规划设计专业。至今已在林场工作了11个年头。

人才的接力推动着科技的进步。

现在,这里已经成为国家林业战略储备库和林业科研的重要基地。中国林科院、河南省林科院、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30多个科研项目、实验实习基地落户于此。

从黄沙盐碱到林茂果丰,从毁坏到繁荣,这是一代代人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接力,更是一代代党员在发挥中流砥柱作用。

康心玉党龄已经足足60年,他就是这里的“定海神针”。佟超然、吴思巍、石立忠、徐兰成以及绝大多数分厂负责人都是超过30年党龄的老党员。

他们是这片林海的缔造者、守护者,同时,他们还肩负着传帮带的作用。

沐浴着党的十八大春风,林场更加强了对年轻党员的培育与锻炼。林场场长王伟说,要让年轻党员都下到一线去,和新培育的幼苗一起成长。

如今,30多岁的潘斌、申子双等一批年轻党员已在西河、申集等林场摸爬滚打多年,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。

新征程 再出发

从3月15日到4月18日,李敕一次都没回过家。

从早上6点到晚上7点,他都忙着栽树。

“以前,我搞过养殖、当过司机,漂到外面啥都干。现在归了队,感到有使不完的劲。”李敕说。

上世纪90年代以来,林场一直处于经济困难状态。为了职工生计,林场把一些地承包给职工,作为工资的替代。自此,包括李敕在内的“承包职工”开始自谋生路。

2016年,国有林场改革在我省全面铺开,“承包职工”陆续返岗。2018年,国有林场改为财政全额拨款,再加上民权县每年260万元的财政支持,职工生活有了保障。

新征程,再出发。

有了岗位、有了工资,这批归队的职工为林场发展注入了蓬勃力量。其中,有7名新到岗职工,用了不到20天就栽了520多亩方块林和7900多米行道树。

人心齐,活力足,林场的生态经济效益日益凸显。

林场森林植被和林地土壤总固碳量、40公里的骨干林带对120万亩农田的保护、涵养水源以及净化水质等多个方面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每年可达6.96亿元。

其实,远不止这些。

上万亩的葡萄、苹果、花生在林间生长,大量芍药、丹参、牡丹在林间绽放,还有一个个扶贫基地正在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。程庄镇发展林下香菇种植,实现了全镇2691户贫困户全覆盖,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。

让人期待的还有民权县提出的“黄河故道生态走廊”建设构想。以申甘林带为核心,沿黄河故道再造3.6万亩生态林带,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。

抚今追昔,我们无法不感叹于一代代民权林场人的执着与坚守,正是因为他们,沙荒盐碱地才变成了“河南塞罕坝”,成为闻名全国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样板。

正如省林业厅在《通知》中所说,我们要学习民权林场人爱岗敬业、忠于职守的优良品质,学习民权林场艰苦创业、始终保持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,学习民权林场的绿色发展新思路——

学习民权林场精神,这片平原林海就会更有希望。

迎着新时代的新希望,这里正在向绿色发展的更高层次迈进,正在为国家林业战略安全贡献着民权力量。

责任编辑: zc
 相关阅读:
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>>
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...
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...
睢阳区公用事业局: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
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
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>>
“两城”联创在行动
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...
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...
超载了
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>>
   
    版权声明: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禁止复制、转载或建立镜像等。联系电话:0370-2628098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网站地图

主管: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: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:0370-2628098

    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0120156001 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     

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  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  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